在芸芸众生中,能够形成亲近的师生关系,实在是一种缘分,导师和学生都应该珍惜。 作为导师,回想我们的青春时代,曾经那样不知天高地厚,说过一些不该说的话,也做过一些不该做的事。青春是美好的,即使是过错,也是美好的。如果没有过错,就没有教训和反省,就不可能走向今天的成熟。 学生年轻,不谙世事,缺乏经验,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。导师是过来人,对学生要宽容为怀,不可过于苛求。对于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,更要适时给予鼓励,表达自己的赏识之情。 然而,人都具有局限性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认识一位年纪相仿的大学教授,有一次聊天时谈到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。多年前,他曾经师从一位学术权威,深受导师的喜爱。他不仅是导师最得力的科研助手,而且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。同系另一位老教授教过他,也很喜欢他,有时会公开表示对他的赏识。他对老教授很尊敬,偶尔也会帮他做点事。没有想到,导师与这位老教授在“运动”期间有过节,两人势不两立。同门弟子中有人告了他的状,导师勃然大怒,认为他背叛了自己。他觉得导师误解了,想向导师解释,但没有机会,而且导师说永远不会再理他。后来,虽经种种努力却没能化解与导师之间的隔阂,最终没有得到博士学位。他说,那一段经历是他心中的隐痛,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,他不怪导师。但他无法理解的是,原来导师对他比亲生儿子还好,后来怎么会成了“仇人”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越是彼此亲近的人,越是苛求对方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保持一致。也许,导师与他太亲近了,才不能容忍他与自己对那位老教授的态度和立场不一致。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越密切,彼此的期望和要求就会越多,一旦哪方面不能满足对方,就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。不过,导师的心胸要开阔些,对学生应有宽容之心,至少应该给对方申辩和解释的机会。 当然,宽容不是放纵。俗话说,严师出高徒。因此,导师在对学生宽容关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,密切关注其心理动态,在学习、科研和生活方面悉心指导。对学生所存在的缺点,要善意地及时指出;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,该批评时不能含糊,但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。 |